复旦大学分校,是于 1978 年冬,为适应全国高校扩招新生的要求,由复旦大学单独创办。由于开办时校址未定,暂借原华东政法学院旧址(万航渡路 1575 号东风楼)上课,1979 年暑期迁入虹口区西江湾路 574 号办学(新校址于 1979 年 8 月 1 日对外挂牌)。 1979 年 2 月,经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准,复旦大学分校党委会由李庆云、方宗坚、李元茂 3 人组成,李庆云为书记,李元茂为副书记,方宗坚任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2 月下旬,举行了复旦大学分校首届(78 级)426 名新生(因校址未定而延后一学期的春季班)开学典礼。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夏征农、 市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刘芳到会并讲话,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零、袁成瑞参加了开学典礼。当时,设有中文、历史、政治、图书馆四个系,有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政治学 3 个本科专业和 1 个图书馆学专科专业。 同年底,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增补王中为党委委员,并任命为复旦大学分校校长。经市教卫办党组批准,增补王文昇、倪玉祥为党委委员,并任命王文升为 复旦大学分校副校长,倪玉祥为党委副书记。复旦分校的领导班子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1980 年下半年,由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上海市高教局批准,增设文博专业,将政治系改为政法系,增设社会学和法律学 2 个专业。 复旦大学分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恢复社会学专业。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和满足教学科研需要,1981 年 6 月经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创办了《社会》杂志,该杂志 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社会学界有较大影响。 1982 年 12 月,又设立秘书(2 年制)和档案 2 个专业。(中文系首届秘书专业是 80 级)1983 年经市教育卫生办公室批准,出版《秘书》杂志。成为全国秘书类刊物中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刊物,发行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1983 年复旦大学分校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国首创秘书学专业,首先恢复了社会学专业,在上海最早恢复法律学专业。设有中文、历史、社会学、政法、 图书馆学 5 个系,有中文、社会学、图书馆学、档案、历史、考古与博物馆 7 个专业、1 个秘书二年制专科专业。各系主要负责人为:中文系系主任翁世荣、总 支书记王熙梅;政法系系主任王文昇(兼),总支书记崔玉华;社会学系系主任袁缉辉,总支书记梁树春;历史系系主任唐培吉,总支书记应春富;图书馆系系 主任张君炎兼总支书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扩大学生知识面,学校聘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为名誉教授,指导社会学系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还聘 请社会上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其中有张骏祥、杜宣、韩述之、曹漫之、徐盼秋、裘绍恒、方行、沈之瑜、董亚芬等。 当时,领导班子总结了复旦大学分校初期办学的实践经验,根据上海地区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特别在应用性上下功夫,形成了 明显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公认。例如,1983 年春季班毕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当年全部分配在上海市区、县政法系统的公安、检察、法院和律师、公证部门工作, 后来大多担任市、区两级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的领导和律师事务所的主要负责人,成名政法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1983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以文件通知,同意建立上海大学。6 月,由上海市教卫办主任舒文宣布市政府决定,将原复旦大学分校正式改名为上海 大学文学院,并归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1983 年 8 月 28 日复旦大学分校正式对外宣布更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 一一摘自《复旦大学百年志》(1905—2005)上卷 第三编 第二十九章 已停办院系 (西江湾路 574 号现为共青团上海团校、上海市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