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分校建校四十年聚会: _4 Y6 h- |9 E3 V% N4 L
孙宏彝
' C& L; o) f4 x( N8 x. g# d摘自 新浪博客【同济附中的博客】2018-02-18 http://blog.sina.com.cn/lantianliebai0000
% V6 k3 X* S9 X4 _" j! F4 z' A去年(2017年)的十二月九日,由王国平校友发起的复旦大学分校建校四十年联谊聚会活动在原校址西江湾路574号举行。
) b1 J" Y4 h f0 D- i' k3 ?/ {活动通知说是九点半开始,但九点半时来到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踏进校门,签完名字后,和班级里早来的三四个同学聊了一会。忽然,有一位工作人员和我打招呼,他认识我,但我想不起他是谁。他说是当年学生会的体育部长吴继平,他这一说,我马上就想起来了,因为我当年在学校里是学生会的生活部长,在学生会开会时有过接触。我们在一起拍了张照片。吴继平毕业后留校在校党委办公室工作。他也是这次联谊活动的志愿者之一。
* w, a% L( C# n* k) f十点后,老师和各届校友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原校党委书记李庆云九十多岁了,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华东医院的医生不允许他来参加此次活动;原主持日常工作的方宗坚副校长虽也九十多高龄,他倒由赵益民老师专车接来了。人们争相和他打招呼,我站在人群不远处望着,没有向前挤这个热闹去问候,但他用一种慈祥而带着一点疑虑的目光瞟了我好几眼。
/ z, l1 n4 O Z7 _) O7 [我是校友中最早和方校长有过接触的人。当年获悉被复旦分校录取后,我就利用中午饭后工作间隙时间,按照通知单上的报到地址独自前往原华东政法学院去“打打样”,在校东风楼前看见方宗坚校长正在前前后后地和装修工人一起忙着,他得知我就是被录取的学生时,就很热情地和我聊了起来。从而得知,方校长原来是在复旦附中做领导的。一晃已四十年了,虽然现在看见方校长已垂垂老矣,但当年那一幕情景,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 R2 y3 d4 Y/ g/ e1 L2 J人越来越多了,多年不见的校友见面后都很惊喜。根据活动安排,大家先是分系在教室里集中,中文系、秘书系由79级校友——作家任哥舒主持聚会活动,大家互相一一介绍认识。在这里,我遇见了当年学生会生活部的干事——80级的女生王洁,我知道她在国权路的外贸学院当教师,但她一下认不出我,我打趣地说,怎么连你的老领导都想不起来啦,经这提醒,她这才想起我是谁。当年她似乎是应届生考进大学的吧,多少年过去, 她说也已经五十多岁了,从她现在的身影中,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年那种天真和稚嫩了。
/ n* d+ \3 D, x" C5 u: V上午分系聚会活动散会后去食堂吃饭,虽是盒饭,质量还是不错的。在饭桌上遇见了原图书馆的一位女老师(后调到教务处工作),她家与我住处相隔不远,外出有时还能相遇;尤其惊喜的是坐在对面的竟然就是当年的膳食科长朱善良,那时在学校里我可没少跟他打交道。' u4 q1 a4 _4 ~, [" b0 \5 d
饭后,我在校园四处走走,在校门口处,一位志愿者人员似乎在叫我,但我并不认识他。他说是历史系79级的钱浩然,他这一说,我马上想起来了,他就是新浪“复旦大学分校博客”的博主,在网上早就互知互动。我们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回忆录》(1978-1994)一书中都有回忆文章。久知其名,今日才得见其面。从外表上来看,他给我的印象是不喜张扬,只是默默做事的人。我们招呼着在校门口签到处留了合影。
! p* x% V" I% @2 F
D e% x, i- x2 v) P" q, gX 8 m5 D. D* ]1 p$ w
* R5 j, i( a7 M h* j; `* G(此照片最左面门前穿褐色衣服者就是王国平校友)
2 n& P7 c9 h3 q: G- x& T2 k" H! \
2 G# @' K" o* S2 ?2017年12月9日 左:钱浩然、 右:孙宏彝
' S, ?! G* E2 g9 p有人在招呼着拍集体照了。在大礼堂前的操场上搭着象体育场观众看台样的一层比一层高的拍集体照站台,我随便找了个位置站着。到底人多,拖拖拉拉,站立好久还没有开拍。估计有六七百人,王国平、吴继平等校友在下面指挥、安排和调度着。也不知道这样的大场面是怎样拍的,只见天空中有一架无人机在盘旋,地上架着一台可360度旋转拍摄的照相机。经过几番折腾,最后总算把照片拍完了。" g8 o1 d7 j) C$ i( [) h/ C7 `
& G: i* C) o, P
拍好照片后进大礼堂开会,因为今天来的人多,礼堂座位竟有点坐不下了。
$ m' d% |: m7 ?! s/ k会议的主持人就是那位王国平校友,此人是81级中文系的,活动能量很大。上网一查,他还真不简单。 F4 f- {4 c, S
; }8 H4 r3 q# x' r7 J. }
8 S I9 E! k5 c( L) K
他的主持风格,还真有点天马行空,不死板,不僵硬,思绪敏捷,灵活诙谐,颇受大家欢迎,只不过有时有点言过其实。他在会上介绍了组织此次活动的有关情况,还介绍了好些校友毕业后作出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最让我感到有趣哑然的是有一位复旦分校校友还是非洲一个国家的酋长,真不知道他是怎样当成这个酋长的。
4 ~" w' X+ C7 x: a& T0 s9 O接着就是教师和班级代表发言,通过聆听这些发言,感到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还真不少。& X3 s$ r: J o& U
文艺演出开始时,天已快黑了。晚上可以留下来进行聚餐,但我们班级留下来的四五个同学兴趣不高,我也就提前回家了。
! y2 U' k& c; o4 g( P5 A6 A# }5 I( h“复旦大学分校”这个校名虽然存世只有短短的四年半,以至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上海高校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所学校(十年前,我的一篇文章在复旦大学校报上发表,编辑与我联系时,就惊讶地表示第一次从我这儿知道还曾经有过这样一所与复旦大学有关系的分校)。学校虽然几经变迁,已经没有了,但对于每一个曾经在这所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人来说,相信在他们的心中,“复旦大学分校”这个名称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M' X- \: w# k; s
|
|